本报记者 钟闻 文并摄
虽然经历了校区的搬迁,但坚毅的梧高人很快由最初的迷茫调整过来,重新找到了以往学习的动力和态度。如今梧州高中新校区,坐落在瑰丽的玫瑰湖畔。梧州高级中学,这所有着厚重底蕴的百年老校,经历一个世纪的风雨后,依然蓬勃发展。
虽然学生来了一批又走了一批,但在读的或毕业的梧高人始终不忘学校的教诲,这都来自传承近百年的校训:登科学之堂奥 造道德之高峰。堂奥,即厅堂和内室的深处,比喻含义深奥的意境或事理。修订校训之人希望梧高的师生勤奋学习,努力掌握最前沿的现代科学知识,为国家作出贡献;同时也鼓励着梧高人要起表率作用,为下一代教书育人,无私奉献,孜孜不倦。
八十年代来了“四大才子”
百年的梧州高中培育了不少杰出的学生,其中有些学生即使毕业年代久远,但在教导处顾问李锦钊老师的心目中,他们的身影依然历历在目。八十年代的梧州高中,有四名学生被老师称作学校的“四大才子”——李向阳,梁宇光,蒙朝晖,韦盛哲,他们在数学和物理上的天赋以及资质都让当时的老师大为惊叹。
虽然天赋良好,但是努力程度一点都不输给任何人,“即使午饭时间,他们也依然在教室里静静学习,认真解题。饿了就让同学帮忙带饭到课室。”李锦钊说。
其实“四大才子”认真的学习,是为了铆足劲要参加数学和物理的奥林匹克竞赛。优秀的天赋加上勤奋的学习,引起了其他老师的注意,所以,为了让“四大才子”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,有几位老师自愿在下课后留下来,为他们义务辅导,悉心教育。
最终,他们在竞赛中都斩获了一等奖的好成绩。如今,他们更是在各自的工作领域中成为翘楚。
成绩好是否就意味着人会变得骄傲?李锦钊给出了否定的答案。在李锦钊老师的眼中,“四大才子”不仅不会骄傲,甚至非常热心地帮助其他同学,不会孤立别人。
九十年代来了“科考第一人”
告别了八十年代的“四大才子”,在九十年代,梧州高中迎来了更多优秀的学生。而老师也不断地为他们讲述师兄师姐的辉煌成绩,以鼓励他们在学习这条道路上,能时时提醒自己,将学习精神融入生活中。
在众多学生中,一位叫孙云智的学生,显得特别耀眼。和梧高人历来的传统一样,孙云智在理科中的成绩表现优异,为人亦谦虚有礼。最让老师印象深刻的,就是他那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习精神。
“只要有孙云智认为自己没弄明白的问题,他都会利用下课或者其余休息时间找老师问清楚。这种学习的精神实在罕见。”李锦钊回忆。
而在不断学习中,孙云智发现自己对气象方面更为感兴趣。为了能学习到更多气象方面的知识,他加入了天文爱好小组,几乎每晚都扛着天文望远镜跟着老师在学校的各个地方夜观星象。
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孙云智毕业。而后,孙云智被分配到广东省高要市气象局工作。2003年3月光荣地入选中国第十二次南极科学考察队,赴南极中山站工作,并光荣地担任了中山站的升旗手。2005年2月22日,胜利完成科学考察任务,凯旋回国。因此,孙云智被称为“广东省气象南极科考第一人”。
21世纪来了“意志力狂人”
梧州高中的校训不仅要求师生在科学知识上努力学习,争取进入堂奥,还要求师生在道德上攀爬高峰。虽不至于在身上刻字明志,但师生也要明白,除了科学知识过关,为人也应起表率作用。
教书已十八载的谭远森老师回忆起所教的学生时,吐出了一个名字:梁东海。他有何特别之处?谭远森说,梁东海是控制意志力狂人。
梁东海在高三前都担任学校学生会主席,因为经常需要处理事务,所以在担任学生会主席期间,他的意志力得到了磨炼。谭远森回忆,梁东海只要认定了一个目标,他就会朝着这个目标前进,即使再苦再累也不松懈。
高三开学不久的一天,赶着上学的梁东海急忙从家里跑到公交车站,可那天要搭乘的公交车迟迟不来。心急的梁东海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手表,错过了上学时间。那天到校后,时任班主任的谭远森找到梁东海谈话,内容是让梁东海轻松学习,不要背负太大压力,但也不能完全放松自己,其实潜台词就是让梁东海以后不能再迟到了。
“那天找梁东海谈话后,放了学他立即就买了一辆自行车,第二天他就骑着自行车上学了。之后整个高三学期,他都自己设定上学时间提前到校,一天都没有迟到过。”谭远森说,“自从那次迟到后,他就自我反省,告诉自己,以后无论如何都不能迟到。结果他做到了,这是需要很强的意志力才能坚持的。”
目标清晰,强大的意志力是梁东海最大的特征,这也支撑着他一步步迈向学术的巅峰。2008年梁东海从梧州高中毕业进入北京大学,2012年从北京大学“转战”到了耶鲁大学。
百年老校,一样的校训,不一样的学生能够从中领悟到不一样的道理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变化,部分梧州本地的生源有向外流失的趋势,不少优秀的学生有时会选择外地的学校,近年来梧州高中吸收的学生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少了一些,这让梧州高中的老师们感到惋惜。
但不管未来如何,梧高人都会秉承校训精神,专业学科能力与思想道德建设并重,做到德才兼备。
相关链接:1921年,梧州高中创立校歌,并从中提取“”作为校训,沿用至今。